第158节(1 / 1)

本站永久域名:yaolu8.com 请加入收藏,方便下次访问

加入书签

就算有人不满意,大部分人同意就可以行,总比少数人满意大部分不同意强。

养了三年的老母鸡,每个都有四五斤重,皮厚脂黄肉紧实,抗炖得很。先剁成大块,添水,扔姜葱进去,大火滚开小火细炖。

开锅以后细火又炖了差不多一个钟头,这时候炖老母鸡的香味就飘出了十里外去。

张翠花喊道:“敲梆子,让女人们回来喝鸡汤!”

大人孩子的都有一大勺子鸡汤喝,每个人都不舍的大口喝,要小口细品。

老母鸡的鸡汤可真鲜美啊,一口喝进去,那鲜香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头囟去!等咽下去,全身从头到脚都是鲜美的感觉,无一处不熨帖,无一处不舒坦!

泥蛋儿喝了一口鸡汤,闭上眼,晃着脑袋,感慨:“啊~~~这辈子没白活啊!”

莫茹听他说这话,差点被鸡汤呛着,“泥蛋儿,你才多大啊?”

泥蛋儿笑嘿嘿道:“娘娘,爷爷他们不都是这样说的吗?吃好东西这样才香呢,你试试。”

他让莫茹也跟着试试。

莫茹:……

喝碗鸡汤,锅里再添开水,然后奢侈地加上半碗酱油,加盐,再把切成小块的胡萝卜、豆角干都下进去,继续炖。

这一锅鸡,一定要吃个回本才行。

老母鸡真的很抗炖,大火滚开又足足炖了半个多钟头,然后闷在锅里等晌饭开锅。

吃晌饭的时候,何桂兰喊道:“奖励棉花模范一根大鸡腿,你们有没有意见?”

张够和吴美英声音最大,“没有意见,已经跟着劳模沾光啦!”

过三分之二数通过,队里就奖励莫茹一个带着半拉鸡屁股的大鸡腿,油汪汪的喷香!

☆、第121章 战天斗地

吃鸡以后,二队的妇女们被张根发搜查棉花带来的创伤又神奇的愈合了,继续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秋收中去。

这时候红旗钢铁厂终于放了一个钢铁大卫星——日产生铁1156吨!

市报、省报、党报都有报道,甚至和邻省的钢铁卫星一起上了人民日报。

一时间全地区沸腾起来,各地的钢铁厂不但没有松懈,反而更加疯狂地抓紧时间大炼钢铁!

甚至各大队的妇女们也一群群地奔赴钢铁厂踊跃参加炼铁。

原本因为搜查棉花事件,妇女们顾此失彼收了棉花顾不上庄稼,导致大片大片的庄稼荒弃在地里,公粮自然也交不上。

现在女人们也踊跃参加炼钢铁,有些大队地里的庄稼彻底没有人去收了!

这一切却似乎和先锋大队没有多少关系,他们村的男人们已经都去炼钢铁,女人们之前虽然还有心思活动的,经历过扒房子、搜棉花以后,连张够也歇了去炼钢铁的心思,老老实实在家收庄稼。

虽然说不出大道理,但是她觉得莫茹说的对,收了粮食是队里的,是食堂的,是自己的,不用饿肚子。炼再多的钢铁,挣了再大的名誉,那个也不当饭吃,饿肚子的时候是吃不得的。

莫茹见她们都专心秋收也松了口气,说实话她挺怕大家都跟外村那些妇女那么疯狂地要和男人一样去大炼钢铁。

自从半夜抓偷棉花事件后,村里再也没有敢偷棉花的,自然也没人再晚上来轧棉花弹棉花。

但是莫茹的日常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她依旧拾棉花、帮忙晒地瓜干。

轧花机又被送到她家里来,晚上莫茹就锁了门,把轧花机搬到地窖里继续轧棉花弹棉花,这里面更安静暖和。

她已经把周明愈的睡袋缝起来,打算托陈爱月帮忙送过去。

这晚上她正忙着轧棉花,就听见村子里传来嘟嘟的哨子声。

这个哨子现在在张翠花身上,还没吹过呢,尤其大晚上的肯定有急事。

莫茹赶紧停了手里的活儿,从地窖里爬上来,出门去看看怎么回事。

一上来,她才听见外面雨打树叶的噼里啪啦声,原来是下雨了。

“下雨了,拾地瓜干去!”外面人声鼎沸。

很多女人喊着,都挎着篮子拎着麻袋地往地里跑,年轻人带着围笠,年纪大点的就把家里或者队里的蓑衣披上,免得着凉生病。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莫茹赶紧戴上围笠,也拎着筐子、麻袋跑出去。

以前都是天气好的时候晒一地,干了捡起来储藏。

前天天气很好,队里就晒了好大一片,昨天把之前干的捡回家,可地里还有好多新擦的呢。

今天下午的时候还有太阳,晚饭那会儿天有点阴,大家都担心说会不会下雨。

一个个实在是太累了,都怀着侥幸的心理说可能因为钢铁厂烧煤天才黑乎乎的像阴天,应该不会下雨。

加上地里的地瓜干也不干呢,所以都没去拾。

结果半夜就下起了大雨!

深秋很容易阴雨连绵,那地瓜干就容易发霉变坏,每年都让人头疼。

不只是大人们来拾地瓜干,孩子们都跟着来了,一个个动作奇快。

莫茹自然更快,反正雨夜漆黑,马灯也没多大用处,大家都看不清什么,纯粹是抹黑拾。

黑夜是给她最好的掩护,直接一片片的收进空间里。

莫茹收的那些逃过雨淋,别人拾的或者来不及的,就被雨淋在地里,捡起来一两天也晒不干,只能等着发霉。

没有办法,张翠花就做主各自挎家去摆在各种地方晾着,争取别发霉了。

结果,一直下雨连阴天,有的地瓜干开始发霉。

张翠花又让人把家里要发霉的地瓜干都拿出来,直接送到食堂烀一锅先吃掉。

……

下雨不用上工,三队四队的妇女都很开心,但是一队二队的却不开心。

因为下雨就不能收庄稼,不收庄稼就烂在地里。

二队女人们凑到生产队屋给队里搓麻绳、编筐子,整理苇子、蒲子,这也都是消耗品,每年需要不少。

一边干活儿,她们一边聊天。

“这雨啥时候停啊,可别把地瓜祸害了。”

“可不是咋的,今年地瓜大丰收呢,咱们刨地瓜的时候,往年可没有这么大个的,一个得有三四斤呢。”

“是啊,往年好的时候也就收个一千七八百斤,今年看起来得有三千斤呢,真是大丰收。”

“要说这雨可是及时雨,这时候正好种麦子呢。”

秫秫地、棒子地,这时候应该早就耕地耙地种麦子,可这会儿,她们还在收地瓜呢。

别的生产队还在掰棒子呢!

“再下雨地瓜干怎么办?可都发霉了啊。”

“还有刨出来的地瓜也容易发芽子,堆着烂得可快。”

一个个愁容不展,这雨啥时候停啊,都下了两天了。

莫茹想起高余飞说他们莒城县吃煎饼的事儿来,她发现这里竟然不吃煎饼,可能是饮食习惯问题?

毕竟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莒城县离这里也有两三百里路,交通不便的时候,大家互相不交流,很多风俗和饮食差异的确很大。

她问张翠花几个,“娘,我听高技术员说他们吃煎饼,咱们能不能也做这个?”

煎饼的话后世她吃过的,主要网购杂粮煎饼,营养美味。

高余飞说他们家的煎饼地瓜面和秫秫面的最多,因为秧地瓜种秫秫多,小米还轮不到做煎饼,捞干饭都不够吃呢,玉米之前种的也少,小麦更不舍得。

听她这么一说,几个老太太也说起来,谁娘家谁谁谁就是那里的人,他们吃煎饼。

至于怎么煎李桂云倒是会的。

“其实和我们用鏊子烙饼一样的。”

当地人不吃煎饼,但是她们有蒸饼、烙饼,不同之处煎饼是面糊糊摊在鏊子上,烙饼和蒸饼是面团擀成饼。

“不管怎么说都得推磨,要是晒干的粮食就上碾子掐碎,用水泡一宿,再上磨磨成浆子。现在这地瓜新鲜着,直接上磨就能磨成糊糊,正好。”

推磨……没有牲口,只有女人,这可是麻烦事儿。

莫茹笑道:“咱们也不用大磨盘,就用豆腐磨呗。”

已经都擦成地瓜干,破碎以后加水磨成糊糊就可以用。

反正下雨也没法去擦地瓜干,张翠和跟何桂兰就商量着试试。

年轻女人跟着莫茹,吴美英和张够、王玉芹等人负责推磨,陈秀芳等人负责洗地瓜干。

家家户户的大盆、二盆、小缸都抬过来用。

二盆里放洗干净的地瓜干,小缸放在石磨的出浆口底下用来接糊糊。

张够肩头顶着推磨棍子,棍子套在磨拐子上,用力将上盘磨抬起来,莫茹就快手快脚地把已经弄碎的鲜地瓜干铺上一层。

等她铺完,张够就将磨棍放下,用肚子顶着逆时针推磨,几圈之后就有浆子哗啦啦地流进下面的缸里。

莫茹则看着火候把弄碎的鲜地瓜干倒进磨眼里。

磨浆子比磨干粮食要轻快省力,一盘磨一天能磨一小缸浆子,几盘豆腐磨都忙起来,女人们就把那些没晒干要发霉的地瓜干全给磨成了地瓜糊糊。

石磨一边磨浆子,李桂云则领着张翠花等老太太摊煎饼。

各家的鏊子都没上交呢,这时候拿出来几个摆成一圈儿。

每个鏊子底下用三块土坯或者石头支起来,把鏊子的三个小短腿支上,底下就可以烧火。

烧鏊子,用棒子秸的下半截最好,火力旺,还不容易扑火燎人。

鏊子烧起来,甩几滴水,很快干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摊煎饼。

李桂云已经找了几块薄薄的木片过来,虽然不专业,也能凑活着用。

她用一个磨得没有苗只剩下把儿的炊帚,一个鏊子上滴了几滴油,然后炊帚疙瘩快速地转一圈,把油均匀地抹开。

这是为了防止粘鏊子。

弄好以后,一个鏊子倒一勺子糊糊,然后用木片儿在面糊糊里做圆周运动,将面糊糊摊开成一个圆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